近期多地城市污水無法全部處理,部分日子污水直排湖河致水體“二次污染”高發。記者采訪發現,不少城市污水處理規劃不足,污水處理廠遍及處于“超負荷”運轉狀態,很多日子污水無法處理只能直排,加上污水處理排放規范偏低,使部分污水處理廠超支排放成為“污染源”。
不少受訪專家建議,應從加速處理規劃擴建、提高排放規范、廢水檢測機構完善監測懲辦等方面采納措施,為城市地表水質“減負”。
多地污水處理超負荷
部分污水處理廠成“污染源”
還有的污水處理廠為降低成本“偷工減料”。湖北、江蘇等地水利部門曾經發現,有的污水處理廠少放藥劑,分明要用4臺風機,它用1臺,分明要進1萬噸水,它進5000噸水,目的便是少開工多掙錢。清華大學水業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傅濤說,很多污水處理廠在建造后并沒有真實投入使用,往往成了擺設,很多未通過處理的廢水直接排放,成為“污染源”。
業內人士指出,污水處理廠本應是對污水進行會集處理,管理和修復市地表水質的環保最終陣地,但遍及存在超支排放,尤其是糞大腸菌、懸浮物等指標不合格,使得部分污水處理廠淪為“污染源”,嚴峻影響城市環境和居民生產日子。
處理能力滯后
排放標準過低
一些城市水務工作者和環保專家表示,城市污水處理“吃不消”和排放超標現象,主要原因出在污水處理量擴能趕不上排放量攀升,污水處理廠排放標準過低,加上偷排現象高發,導致很多地區污水處理效率和效果大打折扣。
污水排放量攀升,處理能力難匹配。多地城市水務部門負責人表示,污水處理新增規模遠跟不上污水排放量增量,是污水處理“超負荷”的主因。北京市水務局副局長潘安君說,由于城市人口規模不斷膨脹,污水管道鋪設收集率上升,但污水處理廠從立項、選址到建設,至少要用3年時間,污水處理廠的建設速度大大滯后于人口的膨脹速度,一些污水處理廠剛投產就超負荷。
文章內容來源于網絡,如有問題,請與我們聯系!